Friday, August 11, 2006

"Team work" 改稱 "Toolkit"

employee is Toolkit?

從這位大哥的文中我也來想想某些事,當然未來的路還長的很.Jserv && Jserv's comments

看到這篇文其實感觸蠻多的,人力就是錢,浪費太多人力就是浪費太多錢,這在台灣的許多企業界中應該是一番道理,其實剛好有遇過裁員但不是裁我,在被裁之前,我早早選擇了一條看似比較亮的路先跑了.之前的公司微星,我當時只是約聘的技術員,而這家公司的約聘人員還算蠻多的,一間制度像這樣的公司,利用約聘省點錢,卻少不了流動率高的風險,培養一個人材是很花時間的,我剛到這間公司時才剛裁掉了一個製成單位,約2xx多人,這時我心中早有了問號,當然我只做了當時簽約的3個月就閃人,之後的一年我當時待的單位也被裁撤,當時的我在想,為啥要請我這種新人,而不是把原本的員工掉過來,沒錯!年資加上所配的薪水,和用一個新人,真的不太合,其實這些出賣勞力的工作就是如此,小小的訓練和管理就能賺取新舊人之間的差額,這就是台灣. 聽說現在微星製成廠都搬到大陸了,原本的同事也都沒工作了一陣子,我最後聯絡的時候是他們被裁員的半年後,還有人沒找到工作,完全符合員工只是工具.

被用完就丟的工具其原因就是該工具的價值.

為了成為有用的工具而活還是要當個用工具的人勒?無意間看到一句話"剛畢業時還覺得自己是人材,現在卻覺得是奴才"為了一個月3萬左右的月薪,大頭喊什麼就要照做的日子,對人類來說,沒了太多想法,活起來也蠻痛苦的,擺地攤的今天可以照自己的意思想賣什麼就賣什麼,賣吃的可以照自己意思想煮什麼就煮什麼,被後卻背負著一種無形的需求,這樣的需求卻壓抑著他們,是他們真得去想去思考還是有人拿刀架在他們頭上勒?而是人材還是奴材,這去想的角度如果轉個一點,感覺一定是不同的.

台灣的企業大部份只是花錢起個能處理這件事情的人,反過來看日本,常常聽到一個員工一做就是數十年,不管私人或是公家企業,這在上一世代的台灣好像還是如此,這一世代的台灣似乎全都瓦解了,我這在邊思考,為什麼不是請一個人來處理事,卻是請一個處理這件事的人?

日本人在經驗企業的角度似乎和台灣是一個大差距,不過不一定是學習的對像.

1 comment:

River said...

因為我現在的產業偏離原先的軟體業太多,雖然是一樣當著QA,但當時與日本的QA去Co-work感覺就是很有壓力,但是那是感受到他們的專業的壓力。
現在面對的軟硬體兼具的工業設備,面對的只有製造單位和RD,不禁讓我覺得自己像個奴才,而略有所感。

希望當奴才的日子,可以不要太久。